当前位置:瑶柱的功效与作用社会美媒眼里的中国购房者:90%能承担买房成本,我们咋买得起房的?
美媒眼里的中国购房者:90%能承担买房成本,我们咋买得起房的?
2022-11-18

剩余7张图片,去APP查看 >

我们天天抱怨房价高,买不起房,但是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却似乎幸福潇洒得多,就好比很多人羡慕人家美国一样。有没有颠覆你的三观?有没有让你闻听此言大吃一惊?

人民网(603000)-环球时报刊载美国“洛杉矶进步”网站6月15日文章《美媒:高达90%的中国家庭能承担买房成本 远超美国》,在中国,拥房被称作“典型的美国梦”。但如今美国人的拥房率不及65%,且这些住房一半以上的所有权归银行所有。相比之下,高达90%的中国家庭能承担买房成本。

朋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骄傲了?原来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细想想,果真如此吗?

我也查了一些数据资料,发现美媒的数据倒也准确,至少与我们国内的数据基本吻合。恒大研究院副院长夏磊不久前曾表示,我国的住房自有率接近90%,目前接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是新加坡,以90.9%的超高住房自有率居首,而老牌发达经济体如美国、英国,住房自有率稳定在60%左右。德国、香港更低,不到50%。

由此看来,国外这样引用数据也就不难理解了,羡慕我们住房自有率高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先不说接近90%的住房自有率有没有争议,一会再说,单说说高达90%的中国家庭能承担买房成本到底从何而来?

就算90%家庭都有了住房,但是这房是怎么来的?相信大多数普通刚需购房者的感受与数据不符吧。确实之前有过数据显示,人均1.1套住房,也有人说是户均1.1套,不管是哪个数据,在很多人看来自己也都是“被平均”了。也就是说,大部分并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很大程度上被房子多的平均了,自然会觉得委屈。

美媒是这样疑惑的,在人均收入仅为美国1/7的中国,人们是如何买得起房的?一种解释是,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储蓄观念有关:中国家庭储蓄率两倍于美国且将74%的资金用于买房。但美国人无法增加储蓄,因为他们要支付其他的账单。这就是中美家庭财富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中国,生活成本远低于美国。

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的确中国人确实如此,只要我们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在国外人眼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历史上我们做了很多,我们都做到了。但是背后的苦不一定为外人道,可我们心里有数。

地产大佬冯仑说过,“我们中国人的平均买房年龄是27岁,美国平均买房年龄则是41岁,我们收入比人家低得多,27岁买房本身就是做了一个你承受不住的决定。”

所以,就算是真正有房的家庭,相当一定程度上包括很多普通刚需,他们倾尽几代人的心血,家庭80%的资产都用在了买房上,同样也舍不得或根本无力去消费其他。只是我们更喜欢攒钱,更喜欢买房而已,相比之下,国外似乎更看得开,或者说更有保障,而我们观念里,不买房似乎就过不下去。这也是区别。

我也希望,既然已经买房了的家庭,应该感到幸福,因为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全球人都爱房,能有自己的房子谁不想要?但是有时候人需要理智,而不是疯狂。美国人并非不喜欢买房,主要原因是太贵买不起。我们的房子也贵,可是谁不是天天喊着买不起天天又都在买呢?

买不起也不要不幸福,因为我们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也正在落实,最终让所有人都实现住有所居梦想。

另外,夏磊也曾经表示过,我国的住房自有率之所以接近90%,主要是计算口径与国外不同导致的虚高。国际上是按照户数,而我国是根据建筑面积统计,二是我国将本地无房、但在外地有房的也纳入计算。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国的住房自有率应该处于较合理的水平。所以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就是为了证明我们不高吗?实际上我更想表达的是,如果没有那个实力说出来的高没有意义,而且还有风险。美国也曾将“提高住房自有率”作为住房市场发展目标,放松杠杆,刺激买房,高风险的次贷占比大幅提升,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泡和金融风险,但最终引发系列问题,最后住房自有率降至64%左右。

香港也是如此,在2004年以后,由于房价攀升脱离居民购买力,住房自有率持续下降,从2004年的54.3%下滑到2017年的49.2%。

如今,我们的房地产也在从追求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虽然我们的房地产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付出过太多太多,而目前我们也在放慢节奏,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是别国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