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瑶柱的功效与作用社会研究“屁”的硕士论文火了 专家:怪题也能成经典
研究“屁”的硕士论文火了 专家:怪题也能成经典
2022-05-27

有一些论文题目因为"太接地气",而被大家觉得这些论文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感,其实二者并不冲突,反而一些生活里的日常现象,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这篇论文出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高建伟之手,他不仅凭借此篇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而且还被评为优秀。

多年过去,高建伟的导师李亚雄对这篇论文仍记忆犹新:"《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我一听,就觉得这个学生动了脑筋,不是应付性地写论文,也的确很有意思。"

据李亚雄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都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

"他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对高建伟的论文颇为赞赏,"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所以他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高建伟在他论文中的摘要写出(节选):

……其次,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社会发生学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即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

在具体研究中,高建伟通过和300位受访者进行访谈,并逐一记录资料、整合归纳,总结出了一些表面现象:

小孩对屁没什么忌讳,长大后却予以鄙视和嘲笑;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对待屁的态度也不同。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又引用弗洛伊德、考夫曼等人的理论进行解释。

比如他在第四章《从生理现象到社会忌讳的社会发生学》中,引用佛洛伊德的理论:文明人看到任何使他们过多想起自己动物本源的事物,都会明显地感到局促不安。

高建伟由此而分析到:

在这里,弗洛伊德依从心理学的路径,从对人类潜意识的分析出发,认为人类把自身自然本性的一些事物视为"尘世的羁绊"而否认他们的存在,如此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否认我们自身的自然本质,再通过相互间的互相隐瞒,即通过一种类似于"掩耳盗铃"的方式,来脱离这种人类自身的困境,这就是文明的法则。

另外一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

该论文摘要写到:

本文利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研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发现在控制相关特征变量之后,在婚男性工资比非在婚男性工资显著高出6.8%。究其原因,本文发现我国的男性婚姻溢价无法使用婚后家庭内部专业化分工、男性婚后责任感增强以及女性选择优秀的男性作为配偶来解释,但是可以由妻子的"相夫"特征所解释。

从摘要中就可以看出该论文的数据样本横跨中国二十年,如此扎实的数据基础,在目前中国的学术界并不是很常见。同时,在这篇多达94页的学术论文中,充满了一些经济学的计算公式:

以及从学术的角度来谈"相夫":

学术研究应该适当关照日常生活

这样被大家"戏虐"的论文还有不少,比如另外一篇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该篇论文的作者孙灵霞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香料对传统肉制品风味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想把这块做起来,八万字的论文就讲了八角茴香(简称八角)这一种大料对卤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走上应用。

"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

她还说到,风味是比较难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入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和原始品质风味保持一致,这也是目前传统肉制品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重点需要攻克的重点问题。

孙灵霞还表示,论文主要讲了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来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让风味达到可控,对于后面的风味的调控和控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这些论文题目之所以被"戏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论文的选题都从生活中的常见事务切入,与我们心中"高冷"的学术研究不太相符合,甚至觉得这些选题"不配"进行学术研究。

这种心理其实反映出了目前大学校园内的论文选题往往远离生活现实的现状。

在这样的论文研究氛围中,这些源于生活的选题反而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论文写作者在自己的选题背后依旧倾注了相对扎实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成为哗众取宠的标题党。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在一些学术研究领域,注定无法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法有交集。

但是,在这里忍不住想到前段时间因为科普我国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和其他航天科技知识而受众多网友欢迎的那位美女学者。

她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科学接地气,让科学走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