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瑶柱的功效与作用花草革叶蕨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和分化能力研究
革叶蕨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和分化能力研究
2022-05-28

革叶蕨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和分化能力研究

革叶蕨(R um ohra adiantiform is)是三叉蕨科(A spidiaceae)革叶蕨属(R um ohra)多年生植物,叶深绿,羽状分裂,革质。近年来已成为世界性新兴的切叶植物,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

在传统栽培中,蕨类主要通过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方法进行。分株繁殖效率低、速度慢、繁殖系数小,且长期采用这种无性繁殖方法,会使生理性叶枯病发生严重,导致种系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孢子繁殖对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要求高,周期长,而且变异大,很难保持原有的优良性状,因此种苗繁育缓慢。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再生植株,并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获得大量组培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公认有效途径。

但是具体采取什么组织或器官则要取决于培养体系的目的和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同一种植物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其再生能力也有很大差异[1]。有研究表明:利用波士顿蕨未展开新叶的叶尖作外植体[2],可获得愈伤组织,诱导出丛生芽,培育成完整植株;用蕨[Pteridium aquilium (L.)K uhn]带顶芽或不带顶芽的幼嫩根状茎[3],得到G G B 分化出苗;王彭伟利用肾蕨走茎不同部位接种在M S+IA A 0.5m g/L+N A A 0.1m g/L 培养基上G G B (绿色球状体)及器官诱导[4]。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部位在外植体M S+ IA A 0.5m g/L+ N A A 0.1m g/L 培养基上的脱分化程度来研究革叶蕨分化能力最强的外植体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培养中已经转绿并生长一致的革叶蕨无菌茎尖、茎段和幼叶。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能力的比较。革叶蕨无菌茎尖、茎段和叶片接种在M S+IAA 0.5m g/L+N A A 0.1m g/L[5]培养基上,每处理各接种20 瓶,1 个外植体/瓶,60 天后统计诱导愈伤组织数量。

愈伤组织诱导率(% )=(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数/接入外植体数)×100% 。

1.2.2 不同来源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比较。愈伤组织形成以后,将分别来自茎尖、茎段和叶片的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转接到M S+IAA 0.5m g/L+N A A 0.1m g/L 培养基上,每处理各接种20 瓶,1 个外植体/瓶,分别于45 天、60 天观察并统计芽分化数量、成芽率。成芽率(% )=(分化不定芽的外植体数/接入外植体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能力的比较从表2-1 可以看出,茎尖和茎段诱导愈伤即脱分化能力均较强,其中茎尖和茎段愈伤诱导率达到100% ,而叶片的诱导率较低。但在平均愈伤数量指标上叶片和茎尖均较高。

茎尖接种后20 天左右顶端膨大,逐渐产生一团G G B(即绿色球状物),其上有针尖状的小突起,以后逐渐形成愈伤组织。茎段和叶片出现愈伤组织较慢,在培养30 天后切口处先形成少量瘤状结构,40 天后切口处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叶片在与叶柄相连的切口处更易产生愈伤组织,而较细小的上部或边缘叶片接种后大多褐化,诱导愈伤组织能力弱。因此,除茎尖和茎段外,采用合适部位的叶片也是诱导愈伤的选择。

2.2 不同来源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比较三种外植体均可不同程度的分化出芽,愈伤组织形成45 天后可分化出羽状叶,产生丛生苗.从表2-2 可看出,茎尖形成愈伤的分化能力最强,愈伤平均成芽数和成芽率最高,从总体上讲,离体组织在此条件下器官分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茎尖>叶片>茎段。

3 讨论

植物利用组培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多采用M urashige[6]提出的工厂化生产方法,即通过诱导不定芽以及提高腋芽的发生而增加其数量。在组培过程中,其增殖途径在于G G B 的诱导和继代增殖。G G B 的结构与愈伤组织不同,而与兰花的原球茎相似[7]。与诱导形成不定芽进行增殖相比,用诱导形成G G B 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繁殖增生的效率。

在试验中,革叶蕨走茎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同样可以诱导产生G G B,以后G G B 可以再分化,但与茎尖组培相比,茎段上产生G G B的数量极少,速度也慢得多。(收稿:2006-05-15)

参考文献:

[1] 郑加协,李华东,甘勇辉.蜜宝菠萝组织培养及低成本快繁技术研究[J].果树学报,2005,

[2] 曾宋君.华南植物园中的蕨园.植物杂志,2000,25- 26.

[3] 苏建宇,王俊,李吉宁,梁文裕,华振基.蕨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6,(05):361.

[4] 王彭伟.肾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108.

[5] Marco A. Cordoba. micropropagation of Rumohraadiantiformis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13(1): 41- 54.刘瑞林, 王凤彬,任如意.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中国林副特产,2003,(02):16- 17.

[6] Murashige T, et al.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growth bio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culture [J].Physiol Plant, 1962,15: 473- 479.

[7]谭文澄, 戴策刚. 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