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世人看到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情,这是爱情。
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告诉世人,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感情,亦不输于爱情。
今天是中秋节,隐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苏轼的两首传世的中秋词,即《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阳关曲·中秋作》,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前两首词都是苏轼为苏辙所写,饱含苏轼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后一首是苏辙词作。
今天,我们通过读这三首词,来了解苏轼和苏辙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这一年的中秋节,苏轼想起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这个中秋节,又无法相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体现了苏轼对苏辙的无限怀念。伤感的怀念之后,苏轼知道人生悲欢离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苏轼感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饱含了对弟弟苏辙的一片深情,更体现了一种世间普遍的情感,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苏轼与苏辙相差两岁,兄弟俩曾一起在京师求学。
苏轼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通判,此时苏辙在济南为官,为了离苏辙近一些,苏轼请求调任为东州太守,后来,苏轼被安排到高密,即密州。
在密州,苏轼修理加固了高密城上的废台,每天与臣僚游乐,苏轼问苏辙:该给这个台起个什么名字呢?
苏辙根据《道德经》中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取名为“超然台”。
志同道合,诗文唱和,可见苏轼与苏辙确是感情深厚,也难怪苏轼在这个中秋无比思念苏辙。
也许是老天也感动于他们兄弟的真情,在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兄弟俩就有了相聚的机会。
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调任河中府,离密州南下,到达陈桥驿的时候,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第二年,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
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苏辙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
这一百多天,相信是苏轼和苏辙最快乐的时光。
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差两岁,《宋史·苏辙传》记载,兄弟俩感情好,共进退,患难之中,更显兄弟情深,古之少有。
在苏辙二十三岁以前,即苏轼赴凤翔签判任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从苏辙二十三岁起,他们就聚少离多。苏轼在《颍州初别子由》诗中说:“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与苏辙的三次离别,让苏轼备感酸冷,兄弟之表可见一斑。
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捕下狱,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苏辙对苏轼的感情,令人动容。
可正如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可是,中秋过后,苏辙将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兄弟俩又面临着离别。
百感交集之下,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轼则写下小词《阳关曲·中秋作》,记载了兄弟二人一起过中秋的情景。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感慨:七年了,兄弟两人第一次共过中秋,兄弟相聚,极为难得,本来是百日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苏轼也感于兄弟久来的相聚,写下一首《阳关曲·中秋作》。
《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短短四句诗,却饱含着深深的愁怅。
“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更有伤感之情,这样美好的夜晚,终是不长久的,明年又会是怎样呢?
纵观苏辙和苏轼的两首词,他们都知道,相聚虽好,可是,总有一别,自你走后,再到哪里去寻这一轮圆满的中秋明月呢?
隐娘读了这三首词作,感慨于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依依深情,令人动容,在那样一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两人时时想着同聚一处,共叙手足之情,不忍分别,太让人感动。
可如今,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很多手足却感情淡漠,没有相聚的想法,无法体会手足之情,令人叹惜。